新港小吃的故事

新港小吃呈現豐富多彩的人文情懷,一樣小吃就像一部活的人文歷史,值得大家來探索。

回首頁

新港飴 金讚花生 八仙餅  三官荖 粉圓冰 鴨肉羹  源發醬油



新港飴

新港飴

 新港名產首推「新港飴」,這項產品早在日據時代就多次獲得日本的莫子大獎,享有國際的知名度。 清光緒年間,有位住在民雄江厝店的糖果小販盧欺頭,平常在民雄、新港一帶販售自製的「麥芽糖」、 「土豆糖」。

 有一次連著多日的陰雨天氣,盧欺頭的花生糖受潮軟化,讓節儉的盧欺頭心痛不已。靈機一動的他, 將受潮軟化的花生糖,重新放進鼎裡面煮沸添加粉漿,攪拌均勻冷卻後,再捏成一塊塊的歌花生糖, 由於拉斷時帶有糖絲,就好像小耗子一樣,因此被稱為「老鼠仔糖」。

 「老鼠仔糖」問世後,很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因此有人認為這麼好吃的糖果叫做「老鼠仔糖」不太好聽, 後來取名為「雙仁潤」。盧欺頭經常在奉天宮廟會時,挑了雙仁潤到笨新南港販賣,覺得這裡是做生意的 好所在,因此舉家遷居新港,在媽祖廟東邊搭建一間木屋,掛出了「金長利」的招牌,時間是清光緒17年 (西元1801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日據時代,雙仁潤多次遠征日本,獲得日本莫子大獎,揚威海外。由於日本人稱莫子為飴,加上是新港所 特產,因此將雙仁潤改稱為新港飴沿用至今。「金長利」不僅在日本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在台灣更為新港飴 打出一片江山,多年來顧客層在穩定中成長,讓新港飴與奉天宮同樣享有盛名。  「金長利」的穩健經營作風為新港飴奠下基礎,「王美香」年輕一代的企業行銷理念,則打開新港飴全省 的銷售網路。「王美香」的創始人周甲乙,曾經是「金長利」的師傅,於民國35年自立門戶,在七個兒子的 協助經營下,打響「王美香」新港飴的名號。

 周甲乙的第二個兒子周茂林負責「王美香」新港飴的經銷外務,由於長年在外奔跑,了解市場需求,在民 國43年間首先推出郵購新港飴,使得「王美香」的營業額大增。

 「王美香」樹大分枝後,第二代相繼成立了「一聖堂」、「天觀珍」、「正美香」、「鳳美香」、 「明山珍」等商號,「王美香」反而為新港人所淡忘。其中周茂林創立的「一聖堂」,在民國62年間打入 鐵路局的市場,火車站、對號車以上車種均有販售新港飴;高速公路通車後,「一聖堂」也在休息站建立起 銷售點。經由鐵公路的銷售網,「一聖堂」在新港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觀珍」負責人周士林則與 遊覽車業者建立良好關係,滿載媽祖信徒到奉天宮進香的遊覽車,為「天觀珍」帶來客人,樹立「天觀珍」 新港飴的口碑。

top

金讚花生

金讚花生

 謝綿、謝金讚父子所製舊的土豆仁,在台灣光復後,是嘉義地區眾多家庭佐飯時不可或缺的配菜。 也因此謝氏與花生締下不解之緣,「金讚花生」更在全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消費者吃了「金讚」字號的 鹽酥花生、花果酥後,都忍不住要說聲「真讚」。

 謝金讚書讀得雖不多,但對機械五金很在行,自己改良花生脫殼機,生產的土豆仁品質好,引起花生 加工業者的搶購。不僅打出金讚花生脫殼加工店的響亮名號,也為金讚花生系列產品奠下良好的基礎。 自產自銷花生仁的謝金讚,在嘉義地區擁有廣大的消費群,但在罐頭花生上市後,對謝金讚的土豆仁市 場影響很大。

 不過,謝金讚父子並未被打敗,反而積極研究帶殼花生的生產,在經過幾次的失敗後,鹽酥花生躍為 主力,延續了謝家的花生加工事業,並打全省的知名度。鹽酥花生上市不久,廣受到廣大消費群的歡迎 ,「金讚」花生聲名大噪,每天銷售量在一千包以上,供不應求。 但謝金讚的兒子謝銘東、謝銘竹兄弟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再接再勵研發新產品,十多年前正式推出花果 酥系列產品,成為「金讚」花生的另一支生力軍。目前謝銘東的「金讚成」、謝銘竹的「金讚號」在全 國都擁有眾多的顧客群,每天都有不少來自全國的消費者到新港搶購「金讚」的鹽酥花生、花果酥,透 過郵政劃撥購買的更不在少數。

top

八仙餅

八仙餅

 做餅「阿坤仔」莊碧麟從日據時代就開始做餅生涯,在技術本位、料多實在的經營理念下, 很快的在新港製餅界佔有一席之地。

重情重義的「阿坤仔」在民國67年為紀念換帖兄弟之情,將研製的禮餅訂名為「八仙餅」,名氣因而 「響透」海內外。

 莊碧麟的祖父、父親都是做餅師傅,因此,莊碧麟年少時就跟隨父親在糕餅會社做餅。台灣光復後, 六個兄弟也都承繼祖業做餅維生,但目前僅剩下他還在做餅。  開設「新瑞香」餅舖的莊碧麟,不僅做餅技術有口皆碑,其做人豪爽好客更是為人所稱道。當時莊碧 麟有八個換帖兄弟,新港人譽之為「八仙」,排行居首的莊碧麟重情義,為珍惜這段異姓兄弟情誼, 將自製的禮餅命名為「八仙餅」。

莊碧麟無心插柳柳成蔭,「八仙餅」一命名後,引起大眾注目,不到二年就行銷全省,來自台灣各地的 訂單源源而來,其中有位桃園蘆竹鄉做空中小姐出閣時訂了三千六百斤「八仙餅」最受囑目,甚至在 日本雜誌報導新港祖傳八仙餅後,也有來自日本、新加坡的訂單。

top

三官荖

三官荖 三官荖

 陳衫做了50多年的麻米荖,雖然市場反應不惡,但消費群始終侷限在嘉義地區,直到民國77 年間將自製的麻木荖命為名「三官荖」,才打響名號。

 日據時代就在虎尾糕餅組合做師傅的陳衫,台灣光復後輾轉在北港、嘉義等地開設餅舖,後來才回 到新港創設美香珍餅舖,製售麻木荖、酥糖、禮餅,市場反應相當好。

 民國77年陳衫卜得三官大帝爐主,觸發其子陳清活的靈感,心想麻米經常用來祭拜三官大帝,何 不將自製的麻木訂名為「三官荖」。「三官荖」命名後,加深消費者的印象,在媽祖信徒口耳相傳 下,新港「三官荖」也具有全省的知名度。

top

大樹腳的粉圓冰

大樹腳的粉圓冰 大樹腳的粉圓冰

 在新港國中前福德路的大樹下,有一擔看來不怎麼起眼的「粉圓冰」,卻只見南來北往的客人佇 立擔前,排隊吃一碗粉圓冰。「粉圓冰」擔的主人嚴清欽,民國40年以前本以做苦力為生,後來從一位 換帖兄弟的母親手中學習做粉圓。嚴清欽就這樣開始他賣粉圓的生涯。

 起先他擔著粉圓擔,沿新港街叫賣了15年。由於嚴清欽的粉圓四十多年來都是用手工做的,吃起來香 Q可口;糖水更是始終用純糖熬製,從不添加糖精,所以建立起粉圓冰」的口碑。

 民國55年前,嚴清欽到現址擺攤,這裡是新港出入北港的門戶,每天南來北往路過的人總不忘停下來 ,叫一碗粉圓冰,並意猶未盡的再來一碗,更有不少人不忘包幾包粉圓冰回去讓家人、朋友共享。大樹 腳的粉圓冰聲名遠播後,不少人慕名而來,他們也都讚不絕口的回去。即使外環道路完成後,粉圓冰擔 不再位居交通要衝,但客人們仍會繞道進來享受一碗香Q又可口的粉圓冰。

top

鴨肉羹

鴨肉羹 鴨肉羹

 每天下午二點以後,奉天宮香客大樓北側第一家販賣生炒鴨肉羹的飲食攤,就擠滿食客, 排隊來碗鴨肉羹,到了下班時刻,附近交通更因為老饕的湧入,幾乎陷於癱瘓。

 自創生炒鴨肉羹的黃金和,以辦桌為主業,當喜慶淡季時,才在奉天宮廟前擺攤販賣鴨肉羹, 生意平平。九年前,其子黃瀚民退伍返鄉後,和姊夫合作購置現有的攤位,專心經營鴨肉羹。 剛開始生意清淡,一天才炒三、四十斤鴨肉,後來漸有起色,到民國79年間時,每天要炒一百 多斤鴨肉。目前每天要炒二百多斤鴨肉才能應付顧客的需要,由於生意太好,外帶要等十幾二 十分鐘是常有的事,而且鴨肉羹售完為止,六點以後出門的食客要吃鴨肉羹就得靠運氣了。

 相對於廟前黃瀚民鴨肉羹的聲名遠播,生意興隆景像,位於後街市場內的「阿奧」鴨肉羹, 顯得相當不起眼,不過做早上生意的「阿奧」鴨肉羹也有其口碑,擁有不少的顧客群。「阿奧」 從事「油湯」工作已經40年,販賣花枝羹、鴨肉羹也有廿多年,他的名氣雖然不怎麼響亮,但因 味道鮮美,生意不錯,到市場買菜的人不來碗「阿奧」鴨肉羹總覺得少了什麼。

 民國84年間由於大興路進行拓寬工程,「阿奧」將攤位移到登雲路與中正路口,繼續服務顧客。

top

源發醬酒古法釀造

源發醬酒古法釀造

 位於新民路的源發醬油舖,是一家有80年歷史的「豆油間」,目前還堅持以古法釀製,經過半年 一百八十天日光曝曬而成的烏豆醬油,是新港鄉親的最愛。

 源發醬油是遵照古法釀造,以天然的烏豆浸泡八小時,蒸煮一小時,待冷置入麵盤種麵二至五天, 溫度維持在卅八度左右,用水洗鞠,加入食鹽放置在缸中日曝六個月以上,再經壓汁過濾就成為生醬 油,再經過蒸煮加入砂糖、醬色、甘草,就是甘醇美味的天然醬油丁。

 雖然目前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價美物廉的人工化學醬油,但是源發醬油舖以土法鍊製的醬油,比新 式醬油香醇許多,因此相當受到老客戶的眷顧。一些為了事業旅居他鄉的新港鄉親,往往一訂購就 是幾十打,除了自己食用外,也把新港的美味醬油送給朋友品嚐。

top

回首頁